中国铜网 铜技术知识手册

偏关 铁马冰河入梦来

关键字:
产  品:
冰铜
价  格:
30元 我要购买
摘  要:
责编 扎西刘文 图 扎西刘设计 武林 寻找冷兵器时代的山西明长城遗迹,仿佛是去赴一个长久以来的约会。那个伟岸的身影时常袭击我的灵魂,伴着金戈铁马和边关冷月,让我在多愁善感的都市无所适从。翻开破旧的地图,那些旷野中的烽堠总在冥冥中荡漾,不停撩拨着我的行走欲望。 不知它活得好不好,是否孤寂。我决定去看它,就像去探望—个暗恋了一千年的恋人。—行六人,—拍即合,就这样踏上了征程。 (下期预告:峰回路转古隘关之山海关) 雄关 在大同市的阳高镇下火车,冷清清的站台,嗅不到遐想中的低壮气息。 这里是山西的西北角,当地老百姓所说的“边墙”,就耸立在不断起伏的灰色丘陵中。它从居庸关出来,穿过陕西、山西断断续续往西蜿蜒,最后来到黄河几字形的右上角,停在那里凝望。 这里的古长城已同铁轨并行西行,用黄土夯筑的古长城墙,依山而建,每两座古城堡相隔数里,随山势上下而筑。山下是大片辽阔的黄土荒原,山后便是内蒙古地域。杨六郎曾在此厮杀多年,抵御外侵,想象当年战乱时分,百万军队对垒扎营,那飞尘、那杀声、那鼓乐、那气势、那阵容、那热闹劲,可了不得。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楚国,之后,春秋战国时期的齐、秦、中山、韩、魏、赵、燕等诸侯国,或是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,或是为了防御北方、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,都先后在其边疆修建了长城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就把这些长城连接起来,又加上了一部分新建的长城,形成了东西连贯,总长度超过一万里的中国古代巨型军事防御体系——秦代长城,百姓俗称“万里长城”。 长城除了防御功能外,还界定了长城内外百姓的生活习性。这边墙以南是山西,墙以北是内蒙古;河以南是山西,河以北是内蒙古。它是一个时代的“国界”,也是亘古不灭的文化符号。在另一个逝去的国度中,它曾经标志着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野。 时代变迁,封建政权的中心迁移,都没有影响过对长城的修建和完善。明王朝为防御瓦刺的入侵,在这里设立边治所,管辖东起天镇县,西到偏关县的道边,长1080公里,分偏关段、平鲁段、右玉段、左云段、大同段、阳高段和天镇段共7段。 我们的计划就是从脚底这片土地出发,沿着边墙的肢体一路摸索,一直走到黄河边那个交角的顶点、那个连地图上都没有标出名字的地方,去赴那场灵魂的约会。西出 在车站租了一辆破旧的面包车,请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带我们去边墙。汽车在黄土高坡上卖力地爬行,仿佛一只焦急的小蚂蚁。放眼望去,天地间灰蒙蒙的一片,偶尔出现的植物也是枯藤老树,茕茕子立于天地之间,满眼;妻凉光景。人有些感慨,不知几百年前的铁骑如何再次纵横驰骋,不知成千上万的侠骨柔肠如何在此化解老去,更不知向往已久的边墙,此刻蜷靠在哪一座山脊。 颠簸半小时之后,明成化十一年首次修筑的大同长城终于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,那只是一座方形的烽火台,城砖杳无踪迹,只剩夯筑的黄土,沉默而固执地屹立在山野中,被傍晚的夕阳染成金黄。汽车翻过一个坡,紧接着又是下一个烽火台,连着城墙,又连到下一个烽火台…… 阳高城明时为阳和城,明洪武三十一年由中山王徐达筑建。阳高城周几里三十步,高三丈五尺,池深三丈,可驻军50万,分守长城13里,边墩21座,土炮口直对内蒙古境内。长城在阳高县内长一百多里,分土筑和砖筑两种,基本上是在山脊上蜿蜒修筑。119座砖砌敌楼和夯楼墩台,给人以绵延不绝之感。 梦中情人突然就在眼前,斑驳的姿态却令人唏嘘。当年它就这样拦住了胡马,也扼住了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;中,书上说明朝是长城工程技术发展达到顶峰的时期,它却把宏伟留在了北京,把荒凉留在了这里的河陇。 车子沿着城墙遗迹往镇边堡村开去,一路上都是断续的边墙,静静耸立在天地之间,系扣着中国人的灵魂,记录着那些无法尽述的历史。 夜宿 暮色降临时,车子经过一片美丽的杨树林。穿过一段高大的城墙的破口拐进镇边堡时,我突然想起了“兵临城下”这个词。史料记载,大同段边墙原有镇边、镇川、宏赐、镇鲁、镇河五堡,都是当年屯兵的地方,如今大多荒废,唯有镇边堡聚集了来来往往去内蒙古做生意的客商,当年戌卒翘盼“家书抵万金”的地方,最终形成了村落。不同时代的生活文化就这样层层积淀,积累在废弃的城墙边。 镇边堡的“堡”仍然肃立在村子一角,四面墙壁均在,拱门城砖固存。不过物是人非,戎马不再,堡里堡外都是收割过的玉米茬。整个堡子大约两里长,墙高足有七八米.在那个只用弓箭和长矛大刀的年代,要攻进来相当不容易。这里以阴山余脉和内蒙古接壤,自古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汇之地,为兵家注目,传说李自成就是从这里打进北京的。 夕阳中,当我穿着迷彩服,全副武装地手托350mm望远镜站在村中古戏台上采风时,把堡下两位放牧老人吓得大喊: “大哥,别开枪!”疑我是杨六郎转世、明代僵尸复活。月黑风高时,闪光灯打亮的一刹那,只见它静静屹立在黑夜中,仿佛来自历史的庞然大物,穿破厚重的时空,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 当晚借宿在村民王财家,坐在热热的炕头,吃着土豆粉做的“水晶饺子”,聊不尽的边墙故事。没想到王家的炕头墙上,居然用漆描着南京长江大桥。不过,最最感慨的仍是那些光秃秃的城墙,令人犹疑的是:难道窑制的城砖,竟活不过夯筑的黄土吗?王财说:都被村民扒下来,用到村里的房子上去了。 偏关 这一夜的郁闷难眠,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清晨离开镇边堡。路过山西左云时,果然看到沿路的村庄外有不少散落的城砖。左云的城墙遗迹都是断断续续、相隔甚远,烽火台也大多破败不堪,只留下一两爿孤墙。有人说:古人用黄土筑就了长城,后来长城塌了,又还原成一堆黄土。有谁知道脚下的黄土,曾经是长城? 这样想便有些心痛。若是黄土有灵,希望它自己知道。 倒是路上那些耐旱的老旱杨,深深知道该如何守住自己的根。就算四周的土已被吹走,地面塌下去很深,它们仍然死死抓住身下的土,把自己留在原先的地平面上,与风沙作最顽强的拼杀,也给人带来一点心灵的慰藉。 沿边墙一路西上,直赴偏光。从阳高城到偏光城,需徒步穿行,经过镇边堡、镇川堡、官屯堡、宏赐堡、郭家窑、三屯、杀虎口、右玉、七墩、老营和万家寨等。沿线城堡接踵,烽台林立,由于风蚀和人为破坏,古长城已失去了往日的雄姿。从边墙外内蒙古看长城,有不攻自破之感,断墙就像一个散了骨的扇子。从边墙内山西看长城,一个个土包子挨着一个个石丘,活像一片坟堆,到处能听到古长城的呻吟。 走至老营,黄河同长城并齐相汇。长城紧挨黄河,屹立在黄河岸边悬崖之上,在内蒙古境内遥望,犹如黄龙逶迤于黄河岸边。堡、墙、河之间相辅相伏,势孤地险,由此可以窥见当年地理特色和自然生态,也更感到墙、墩台、城堡所处位置的险要。这里长城分为三层防御墙,形成一道铜墙铁壁。 下午到达偏关。古时候,人们把偏关、宁武关、雁门关合称明代长城“外三关”。偏关更是排在“外三关”之首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于现代人而言,不识偏关,不啻于“不识秦汉”之贻笑大方。明代在偏关共有6道长城,总长度多达400公里。东有内长城,北有外长城,在黄河东岸上还有一道“黄河边墙”。从这一点来说,偏关也就称得上全国拥有长城最多的县了。 偏关处于群山之中,是万家寨到山西的咽喉之路,而万家寨的桥又是连接内蒙古、山西的要道,所以偏关自古就是军事重镇。出乎意料的是,现在这里几乎没有城墙,却有两个装修精美的城门,门上的大字是“偏头关”,据说是位当地官员写的,门两旁是贴着白色瓷砖的现代建筑,让人一下没了兴致,拼命似的逃之天天。 回想起来,保存较好的仍要数阳高段原五堡的城墙,那里的城墙大都高达五米以上,如果开发边寨风情旅游的话,此处该是最佳地段。 河湾上的 过万家寨的大水库,两岸山势陡峭,路面冰封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惊险旅程,终于到达最后一站:山西长城和黄河相交的地方。村口石碑上赫然写着:老牛湾。老牛湾东面是山,三面是黄河,河面最宽处不过百米,对岸悬崖高耸,属于内蒙古的地界。 我们到达时正值江南之春,可这里河面仍然结着厚厚的冰,真正“铁马冰河”的浩瀚风景。老牛湾堡就建在河
相关推荐
购买方式
如需购买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客服人员!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!
关闭企业微信客服

客服经理:张艳婷

17335815486